沒有留言

團 圓 在 望

僑民悲歡離合的故事   … 交織母女的客旅人生 …
引子
1990年丈夫和我帶著孩子, 第一次探訪澳洲昆士蘭北部的湯士鎮。 終於來到這個既陌生、又仿似熟悉的地方。1996年我們再度入境, 從此, 就真正的成為了澳洲僑民。
可我的澳洲僑民故事, 並不是從這時才開始的。早從我懂事以來, 我們一家就在等待移居澳洲。可惜這樣的客旅心情,無限期延續; 直到我快唸完高中了…. 都沒有辦妥移民手續。後來為了升學, 我跟隨兩位兄長, 去了美國唸大學。
我到美國一年後, 母親終於拿到赴澳的移民簽證, 她跟父親分離二十年後才再團聚。 可這並不是她第一次到澳洲, 早在1938年, 她已曾在澳洲居住 ………
(一)
這追溯到外祖父的年代, 窮鄉僻壤的中山小鎮; 小村的男丁, 一個接一個的去到湯士鎮謀生。外祖父抵達澳境, 報名上冊時; 入境官員把他的名字寫在姓氏欄上…. 從此, 在湯士就有了這姓GOONCHEW 的一家中國人。
我們若去湯士的公墓園, 可以看到好幾個墓碑上都刻有姓GOONCHEW的故人。外公曾經試圖把家鄉的妻兒接去澳洲居住; 可惜當時移民法不容許華工妻子進境。後來外公娶一土生女為二房, 生下三男一女。這時, 二舅父和母親才獲得批準去居住; 母親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庶母照顧小弟妹。 而外公務農, 四季稼穡不歇, 常在果徑菜園中工作, 母親也要學習不怕日晒、不辭勞苦。二舅父繼續了60多年僑民生活, 直到離世。母親卻沒有在澳長留;其中原因之一, 是她不願意接受外公為她安排的婚事。
人生有許多抉擇, 也帶來幾許憾事, 母親回國後就與她父親永別了。可幸, 她的愛心和活潑性情, 吸引著親人繼續和睦交往。
記憶中的第一位外來至親, 高大開朗的迪維舅父突然臨到家中, 給我們帶來極多歡笑。他在澳洲土生土長, 黃膚白心, 只會說中山方言。我們小孩子被他舉起、騎到他背上, 又驚又樂。這位外公庶妻所生的小舅父, 實在是GOONCHEW家的愛心大使。
2000年澳洲舉辦世運會, 各參與省市都舉行持跑奧運火炬的儀式; 迪維就是湯士鎮選出的有幸參跑者。 為什麼呢? 原來, 他年輕時是體操教練, 曾經訓練過許多體操健將。在社區活動中, 他是被受愛戴的人物。
話說母親回國後, 她母親、長兄都已辭世, 只賸下親妹與她相依為命。她們輾轉到了香港, 後來她與妹妹一起嫁給父親; 育有八個孩子。 父親因找不到適合的生計, 就決定先回澳洲安頓下來, 再把一家人接去居住。
父親的家庭也是澳僑, 少年時也曾跟從祖父在湯士鎮生活了幾年; 背景與母親很相像。當他第二次到達澳洲, 生活的艱難、移民政策的不時改變; 使我們一家人, 至終都沒有機會完整地相聚同住。唯有長兄和二兄得到批準, 他們從少時就跟隨父親,僑居在澳。
父女的聚合, 好像捉迷藏一樣。 我在美國聽說母親已在澳洲與父親團聚, 就決心辦轉學去澳洲。得到湯士大學收錄, 可是移民局卻說; 暫停辦理學士生簽證。然而, 我還來不及懊惱; 已經開出另一新路。父親忽然決定要搬來美國與他的姐妹相聚。所以, 在1974年我第一次與父親相見, 是在三藩市姑姐家中。第一次見到父母親同住在一起, 使我有莫名的安慰和惋歎。
此後, 我們父女又見了幾次面, 每次都很短暫、匆匆而過; 總是來不及消弭彼此的隔膜。我唸完學士後, 入讀工業心理學的碩士課程, 常常得到本科教授的鼓勵。 可是, 此時我遭遇感情問題, 又面臨半工半讀的經濟壓力, 感到難以承擔。 所以, 決定先休學回港。
我們的客旅人生就是這樣, 母親離開澳洲的決定, 改變了她的一生。我離港去美以後, 漸漸把美國當作自己的家了, 原本沒有打算離開。但是, 當決定離開時, 也沒有想到, 從此竟然不再回頭了!
(二)
我回港後不久, 母親也回來了。 她說, 不想再過飄泊的生活了。 她渴望一個安定的地方,一個心靈的家鄉。
這天, 我懷著興奮的心情, 預想著晚上與男朋友的約會, 他將要向我訴說些甚麼特別的事情嚒? 黃昏時, 突然接到長兄從湯士打來長途電話, 母親接聽不久哀慟號哭。 惡耗報來, 年方三十的二兄發生了交通意外, 他騎車撞下山溝, 當場死亡。
或許, 沒有近年的幾次團聚, 今天的傷痛就沒有這般巨大。二兄十一歲與母親離別, 十五年後才與母親相聚, 重溫舐犢深情。 這時愛語猶存, 誰料頃刻死生永隔!
當晚面對向我求婚的男朋友時, 心情複雜, 難以描述。當時我想, 是不是要我母親得著這位女婿, 來補償她失去的兒子呢?!
我在港結婚定居後, 有一段時間, 父親也回來了;家人之間嘗到短暫天倫之樂。那時我想, 我要像母親一樣, 長住香港, 不再移民了。可是, 因為香港居民作英國殖民的歲月, 要打上休止符了; 習慣了的生活方式, 預期急遽的轉變。我們被捲入這移民風潮, 當時有好幾個選擇: 新加坡、加拿大或澳洲。丈夫同意我把澳洲列入首要申請範圍, 是考慮到母親拿的是澳洲護照, 倘若有一天, 有需要時, 我們仍有機會同住一地。
此後十幾年間, 家人分別移居澳洲和美國, 父親也在三籓市病逝。人生的聚與散, 就是這樣, 不能逆料、也不能掌握。血水情濃、骨肉之親的家人, 在一生之中, 能親切共聚, 有幾許時光呢? 有當珍惜, 視若寶貴。
幾年前, 我們七兄弟姊妹和母親們, 終於有了一次團聚的機會, 地點在昆士蘭省中北部的麥佳鎮。三位從美國加州登陸, 一位來自香港, 三位昆省僑民各居省南北三地; 連同兒女眷屬21口人齊集; 真的一個不尋常的聚會。
在麥佳鎮中心開辦中國餐館的長兄, 年登六十; 他的愛妻和女兒為他擺設驚喜慶生會。藉此, 把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。歲月的隔閡、心靈的疏遠,這才有機會得到縫合。除了合拍歷史性的全家團聚照外, 還有幾天時間回憶往事, 彼此共聚傾訴。事後, 因家務工幹各自回家。賸下的幾位, 駕五小時車程, 到達湯士鎮探望其他親人: 叔父、舅舅、表兄等。
回到湯士鎮, 好像回到我們家庭的緣起。這個祖父、外公、父親、母親都曾經僑居之地, 他們的後代僑眷在這兒興家立業, 現在又成了二媽和三兄長居的樂土。這次, 外公留下的四位子女, 連同他們的澳裔眷屬; 超越半個世紀後, 竟能同桌共飯。中間夾雜幾句中山鄉談、幾句昆韻英語。如此聚合, 恍若隔世。真是一幅很動人的圖畫!
有一首詩歌這樣寫: 親愛者或要相離… 歡笑聲從此難尋….切莫要怨歎悲哀…暫分別…只等—- 團– 圓—–
(三)
母親有兩個生日, 一個在地、一個在天。 86歲那年她重生了, 不是重入母腹而生, 乃是從神而生。
自從被接納為天父的女兒後, 母親更充滿喜樂了。 有一天, 我們從「老人痴呆俱樂部」接她回家, 丈夫問她: 為什麼這麼開心? 她答, 有「人」跟她說: 「不要再思想惡事,要原諒人、要思想良善的事。」
我們喜歡和心意返老還童的母親玩一個遊戲,就是聯接句子。當我們開始說: 神愛….她就要接著說: 世人; 然後我們說: 不致滅亡, 她就說: 反得永生….就這樣, 把聖經約翰福音3 章16 節的經文背誦完成。「神愛世人,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。 叫一切信祂的, 不致滅亡、反得永生。」她不但背得鏗鏘有緻, 她還理解經文內涵; 她會把信祂的唸為信從祂的。她常常連女兒、孫子的名字都記不清楚, 卻牢記神的說話!
母親九十歲生日那天, 她的孫子帶來生日疍糕和攝影機, 為她慶生、為她拍照。我們幫她穿戴整齊, 大家好像同心作好了準備…
2012年的六月, 年逾92歲的母親歇了地上的勞苦, 真正享受安息了。女婿和孫兒為她主持告別會,兄弟姐妹和眾多親友, 從各地各方來齊集, 表達了他們對母親的敬愛……
兒孫一行來到湯士的公墓園, 就在外祖父的墓碑附近, 看著母親的棺木下埋。 我想起前人說過的一句話: 一個人的成敗得失, 不是看他怎樣開始, 而是要看他怎樣結束。
我們在地上的客旅人生, 無論富足貧賤、或榮光或喜樂; 到了臨終的床榻, 能否撚起這樣的盼望: 即將與心愛的人在天上團圓? 若得著這信心的果效, 就是有了靈魂的救恩。

作者: 肖光

原載 ”翔鷺– 歐洲暨紐澳華文女作家文集” (P.195團圓在望)

2015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

 

發表留言